2024 年 04 月 18 日 星期四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临高新闻网  >  临高新闻

解放70年 美好新海南 | 探访临高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碑园——文澜儿女多壮志 解放海南英魂存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20-06-29 08:48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张惠宁 王海洪

  海南日报记者 张惠宁 通讯员 王海洪

  编者按

  今年是解放海南70周年。适逢临近“七一”,本版今天介绍一些临高红色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碑园。时光默默流淌,当年的斗争硝烟已远离,和平年代,仍需要时时重温当年先烈们为了救国救民,不怕牺牲探寻真理的英勇壮举;需要铭记解放大军英勇渡海的光辉事迹。遗址无声,英魂长存。让我们走进革命遗址,去聆听、去感受……

  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红色遗址 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

  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与临高孔庙就是一墙之隔。这里是临高学子探寻救国路的历史见证。

  据党史,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动乱,临高地区匪患成灾,赋税繁重。民国初期,在广州执信学堂读书的临高县新盈人陈大猷奋笔写下《哀临高檄文》“今之不幸,生在临高,官多贪劣,勾结土豪;其俸其禄,民脂民膏;官欲无厌,民力疲劳,蟒噬鲸吞于山海,千村万落嗟萧条。”

  那些有机会出岛读书的学子们,最为关注家乡和国家的命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1919年发生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1920年代,赴京、沪、穗求学的临高青年陈大猷、庄克振、王任之、王超、王维章、郭云青等一拨学子,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青年学生利用假期回乡机会,积极开展宣传新思想。他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可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

  而1920年由海口海府地区进步青年创办的《琼岛日报》和《琼崖旬刊》,积极介绍马克思主义和欧洲社会主义,宣传破除迷信,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学习白话文等新思想、新文化,这些进步刊物流传到临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先进思想在临高传播。

  临高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壮省说,1926年2月,中共琼崖特别支部成立后,就派遣共产党员分赴全岛各地开展建立党组织工作。冯道南、刘青云以广东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到临高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到了5月初,中共琼崖特别支部又派支部委员符向一来临高视察指导工作,帮助指导临高县筹建共产党组织。冯道南、刘青云、符向一都是琼籍学子,都是去广州和上海求学时,加入的中国共产党。

  据《中国共产党临高历史》所记载,1926年5月12日夜间9时,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在临高女子学校召开,会议由符向一主持,与会人员有冯道南、刘青云、王超、王任之、吴琼(女)、刘统、梁统春、王燕如、周有禄等人。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临高县支部委员会,推选冯道南为支部书记,通过吴琼、刘统、梁统春、王燕如、周有禄为新发展的党员。

  张壮省介绍,在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上新加入党的5位年轻人中,吴琼是当时的临高女子学校校长、刘统是当时县第一高等小学教师、梁统春是当时县第三初小学校校长、王燕如是当时县图书馆馆长、周有禄是当时县第一高小文书。

  进入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院落,可以欣赏到7幅革命浮雕墙,重温临高革命史上的大事件。当年召开会议的地点是位于其间的临高女子学校。一间瓦房建筑,当年是女孩子读书的地方。女子学校旁边是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史料陈列馆。观者可以从中了解,临高地方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

  “这些年轻人当时选择的路充满风险,并且前途未明,但他们抱着坚定的信仰,不怕牺牲,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洪流当中,精神可歌可泣!”张壮省说。

  胸怀救国理想,不怕牺牲。像陈大猷,虽然他不是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的参加人员。但他从临高第一高等学堂毕业后,考入广州执信学堂。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在广州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同年6月不幸被捕,1928年在广州东校场英勇就义。而符向一1928年牺牲时年仅26岁。刘青云牺牲时31岁,冯道南33岁牺牲。

  中共临高县支部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共临高地方组织的建立,从此,临高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临高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王氏宗祠。 海南日报记者 张惠宁 摄

  红色遗址 临高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

  解放路是临高县城热闹的商业老街,此街在临高第一小学附近,从一个挂着“王氏宗祠”招牌的巷口进去没几步,就可以看见一个高大庄重的宗祠建筑——“王氏宗祠”,这里就是临高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革命遗址。

  张壮省说,在王氏宗祠办起了临高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是临高革命的摇篮,这里为临高培养出一批革命干部。

  6月9日上午11时23分,记者到访此处,宗祠门槛前,三五个小朋友在玩游戏。夏日炎炎,宗祠前的两株大榕树下,成为人们小憩的地方。

  据《中国共产党临高历史》记载,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强调要普遍建立农会、农民自卫军,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广东省农民协会琼崖办事处成立,主任是冯平。琼崖农民协会向全岛11个县派出农民运动特派员,指导各县农民运动。被派到临高的农民运动特派员是冯道南、王超、刘青云、林日华、李春茂。他们深入全县农村通过各种关系进行宣传发动。其中李春茂用临高当地语言教唱革命歌曲,率先在几个乡建立临高最早的一批农民协会。1926年,临高成立的各级农民协会有60多个,会员2万多人。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后,各乡村农民协会,纷纷成立了农民自卫军。而农民协会的蓬勃发展和农民自卫军的普遍建立,需要更多懂政治和军事知识的农民运动骨干。在冯平的指导下,1926年冬,在县城林氏和王氏宗祠筹办临高县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

  1927 年2月17日,临高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课,第一期学员有60多名,都是来自全县各乡选送的农民协会干部和农民自卫军骨干。学员接受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临高县党组织注重从学员中培养党员,符英华、王政平、符会运、符宗仁、李春茂、谢明义、王达尊、符启槐、符宗儒、黄凤翔等学员被吸收为中共党员,为临高以后的革命斗争培养了干部。

  位于临高和舍镇的海岸岭战斗烈士纪念碑。 海南日报记者 张惠宁 摄

  红色碑园 海岸岭战斗烈士纪念碑

  “我正在跟两位‘将军’喝茶呢!”6月11日上午10点多钟,和舍中学退休教师刘和玉跟朋友在电话里如是说。他说,和舍镇土生土长的人,都会知晓两位“将军”的英雄事迹。退休后,他基本上每天都陪两位“将军”喝茶。

  他说的两位“将军”,是指1949年3月10日在海岸岭战斗中牺牲的琼崖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吴文龙和七团团长肖焕耀。海岸岭战斗纪念碑,就建在和舍镇上,挨着和舍镇政府。纪念碑旁边生长着六棵大樟树,夏天绿荫浓,小镇上的居民喜欢在树下喝茶聊天。

  岁岁年年相伴着烈士纪念碑,镇上的人,对海岸岭战斗,以及牺牲的指战员,都略知一二。老教师刘和玉可脱口而出碑文。他从小就听村里人讲海岸岭战斗故事。

  张壮省说,海岸岭战斗是琼崖纵队为策应大军南下,打的一场十分壮烈的战斗。碑上的“海岸岭烈士纪念碑”字是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所题。

  据《中国共产党临高历史》所载,琼崖纵队副司令员吴克之、马白山指挥和率领第一、第三、第五3个总队6个团的参战部队及随军担架队,于1949年3月8 日攻克两个国民党据点后,挥师临高。行军到和舍地区附近时接到情报,国民党保三总队一个加强营和一个迫击炮连从海口来到和舍夜宿。他们决定在海岸岭一带截击。由吴克之指挥第三总队和第五总队在海岸岭的侧翼隐蔽,待机迂回合围,马白山率领第一总队埋伏在海岸岭进行截击,歼灭保三总队。10日早晨,保三总队在海岸岭与琼崖纵队展开激战,战斗一直打到下午3时半,共毙、伤、俘保三总队强加营150人,缴获机枪、响尾炮、长短枪等一批武器。

  在这场战斗中,由于琼纵部队战斗队形密集,被炮击中伤亡较大,死伤200多人,吴文龙和肖焕耀壮烈牺牲。

  刘和玉家是和舍镇茶胡村委会坎丹村人,村庄距离海岸岭不远。他说战斗很惨烈,伤亡人员较多。村里老少后来都去抬担架。他还说,两位牺牲的“将军”就葬在海岸岭附近村庄,1970年代灵柩才移葬他处。因为碑文上记录了两位牺牲的“将军”的名字,所以和舍人大多知道他们。

  每逢清明或举办纪念活动,镇上干部、学生、群众来到纪念碑进行祭扫和悼念。

  海岸岭,如今归儋州管辖。记者近日踏访此处,这里现在满山满坡都是密密的橡胶林,一片安宁祥和。

  (本报临城6月28日电)

责任编辑:叶晨曲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